zhīzhě

知者


拼音zhī zhě
注音ㄓ ㄓㄜˇ


词语解释

知者zhī zhě

  1. 能了解的人;有见识的人。

引证解释

  1. 能了解的人;有见识的人。

    唐•元稹 《琵琶歌》:“曲名《无限》知者鲜,《霓裳羽衣》偏宛转。”
    宋•苏轼 《以双刀遣子由次其韵》:“作诗铭其背,以待知者看。”
    清•陈廷焯 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七:“故余尝谓 太白 诗,谨守古人绳墨,亦步亦趋,不敢相背。至 杜陵 乃真与古人为敌,而变化不可测矣……但可为知者道,难与俗人言。”

  2. 有智慧的人。

    《周礼·考工记序》:“知者创物,巧者述之。”
    陆德明•释文:“﹝知﹞音智。”
    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愚者闇於成事,知者见於未萌。”
    唐 杜甫 《贻华阳柳少府》诗:“鬱陶抱长策,义仗知者论。”
    章炳麟 《文学说例》:“党同妬真,以破碎讥知者,人心浑浑,日益顽嚚,良有以也。”

网络解释

知者

知者,是汉语词汇,

拼音:zhī zhě

释义:1.能了解某人的人;2.有见识的人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知者"的意思解释、知者是什么意思由汉字笔记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知者造句


  • 1.最早是狩猎工具,后兼兵器,草原民族狩猎戎事本一体,此众所周知者。

    2.千里馈粮,士有饥色,虽有精兵名将,又岂能不饮不食、枵腹荷戈以与敌争此土乎?故垦荒一事,不知者以为老生之常谈,知者以为切时之要策也。

    3.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;塞其兑,闭其门,和其光,同其尘,挫其锐,解其纷,是谓玄同。

    4.这便是知者不言、言者不知的道理。

    5.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;塞其兑,闭其门;挫其锐,解其纷;和其光,同其尘;是谓玄同。

    6.如‘日月霜里斗婵娟’、‘终遣君王怒偃师’诸篇,寄托明白,且属泛论,此可知者。

    7.在他龆年时光,师傅会智就授之以武,武功精要、内劲法门、武器招式,所知者无所不授。

    8.阿弥陀佛,不知者不罪,不知者不罪!

    9.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变得而用之。

    10.各省及外洋兄弟,文书以及物件,如有官厅追拿,务须及时通知他逃走,如有故作不知者,死在万刀之下。

    11.不知者不罪,何况论起辈分我该是这娃儿的九叔公。

    12.所以第一件事肯定是要给自己起一个洋气的英文名,但是很多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些啼笑皆非的英文名,虽说不知者无罪,但是你的Foreign。

    13.言者不知知者默,此语吾闻于老君。

    14.自此以往,尽推无穷,知者观之,思过半矣。

    15.恶敫以为知者,恶不孙以为勇者,恶讦以为直者。

    16.“此次误听人言,致拳匪猖獗,责有攸归,此固中外所共知者。

    17.虽然在心里为自己开脱了,不过他嘴上还是要表示一下歉意的,毕竟自己骂了对方,不道歉实在有点过意不去,即使他当着自己的面泡自己的马子,可是不知者无罪嘛。

    18.临近端午,现时大街小巷已不见“午时茶”,知者更是寥寥。

    19.“要半文不值半文,莫道人无知者;办一事须了一事,如此心乃安然。

    20.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变得而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