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恤近忽远恤近忽远的故事

恤近忽远的成语故事


拼音xù jìn hū yuǎn

基本解释恤:周济;忽:不重视。救济自己亲近的人,对不亲近的人就不重视。

出处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8回:“绍恤近忽远,公虑无不周,此仁胜也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恤近忽远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恤近忽远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历史出处
高蹈远举宋·王琳《野客丛书·穆生邹阳》:“穆生高蹈远举,意盖有在,逆知异日必不能免,非知几畴克尔哉。”
迩安远至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叶公问政,子曰:‘近者说,远者来。’”
致远恐泥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;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”
体恤入微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女教》:“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,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,必须明白透澈,体恤入微。”
丑声远播《宋书·卢陵孝献王义真传》:“咸阳之酷,丑声远播。”
臭名远扬《宋书 刘义真传》:“案车骑将军义真,凶恶之性,爰自稚弱,咸阳之酷,臭声远播。”
笃近举远唐·韩愈《原人》:“故圣人一视而同仁,笃近而举远。”
急功近利汉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》: 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功。”
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汉 刘安《淮南子 主术训》:“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,非宁静无以致远,非宽大无以兼覆。”
近在咫尺宋 苏轼《杭州谢上表》:“臣猥以末技,日奉讲帷,凛然威光,近在咫尺。”
远近驰名玛拉沁夫《茫茫的草原》第二卷:“达木汀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。”
远走高飞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卓茂传》:“汝独不欲修之,宁能高飞远走,不在人间邪?”
高飞远举汉·刘向《说苑·八·尊贤·十三节》:“鸿鹄高飞远翔,其所恃者六翮也。”
平易近人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鲁周公世家》: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”
澹泊明志,宁静致远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志存高远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三卷第九回:“皇上年纪虽小,但志存高远,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,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。”
任重道远先秦 孔子《论语 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
语近指远太平天国·汪吉人等《〈钦定军次实录〉序》:“文浅意深,语近指远。”
路远迢迢鲁迅《彷徨 孤独者》:“十三大人从寒石山路远迢迢地上城来,问他可有存款,他一声也不响。”
高瞻远瞩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二回:“遂把这粉白黛绿,莺声燕语,都付之不见不闻,一路高瞻远瞩,要领略湖山真景。”
源远流长唐 白居易《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》:“夫源远者流长,根深者枝茂。”
年湮代远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30章:“但是年湮代远,河流业已改道多次,不复是旧日的河道了。”
全身远祸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9回:“把你尊翁的骸骨,遣人送到故乡,你母女自去全身远祸。”
浅希近求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65卷:“与安期相随少久,其术可得而传。如浅希近求,则房户幽坚。”
视远步高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周语》:“柯陵之会,单襄公见晋厉公,视远步高。”
近水楼台先得月宋 俞文豹《清夜录》:“范文正公镇钱唐,兵官皆被荐,独巡检苏麟不见录,乃献诗云:‘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。’公即荐之。”
凡偶近器《后汉书·文苑传下·边让》:“使让生在唐虞,则元凯之次,运值仲尼,则颜冉之亚,岂徒俗之凡偶近器已者哉!”
远虑深计《晋书·文六王传》:“宜远虑深计,不可专守一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