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强识博闻强识博闻的故事

强识博闻的成语故事


拼音qiáng shí bó wén

基本解释同“强记博闻”。

出处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寿序》:“生平无他嗜好,以著述为性命,强识博闻,达于国家掌故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强识博闻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强识博闻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历史出处
一丁不识《旧唐书 张弘靖传》:“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”
一字不识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那主儿或是年老的,或是貌丑的,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,你却不肮脏了一世。”
一无所闻
一般见识元 武汉臣《老生儿》第三折:“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,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。”
一闻千悟《景德传灯录·汾州大达无业国师》:“得大总持,一闻千悟。”
一面之识《宋史·范纯仁传》:“范纯仁,得一面识足矣。”
不学无识宋 叶适《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》:“大理少卿朱斐对上,指大理寺为诏狱。公论‘斐不自知职业何事,不学无识’,竟罢斐。”
不惮强御《梁书·孔体源传》:“当官理务,不惮强御,常以天下为己任,高祖浑委信之。”
不打不成相识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38回:“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。常言道:‘不打不成相识。’”
不打不相识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38回:“戴宗道:‘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。常言道:不打不成相识。’”
不求闻达三国 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候。”
不畏强御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天下模楷李元礼,不畏强御陈仲举。”
不相问闻
不相闻问东汉 班固《汉书 严助传》:“于是拜为会稽太守。数年,不闻问。
不识一丁明 胡应麟《诗薮 六朝》:“嵇喜,叔夜之兄,吕安所为题凤,阮籍因之白眼者,疑其不识一丁。”
不识不知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仲尼》:“尧乃微服游于康衢,闻儿童谣曰:‘立我蒸民,莫匪尔极,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’”
不识东家“不识东家丘”的略语。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,不识孔子为圣人,称之为“东家丘”。
不识之无唐 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宋 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。
不识大体《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》:“尝献世祖酒,先自酌饮,封送所馀,其不识大体如此。”
不识好歹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6回:“你这泼猴,不识好歹!”
不识局面《水浒传》第四九回:“原来毛仲义五更时,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,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。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,正中了他的计策,分说不得。”
不识庐山真面目宋 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不识抬举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4回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。”
不识时务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张霸传》:“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,当朝贵盛,闻霸名行,欲与结交,霸逡巡不答,众人笑其不识时务。”
不识泰山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
不识起倒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52回:“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,不久便要宰杀,你还不识起倒?去了罢!”
不识马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