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叨陪末座叨陪末座的故事

叨陪末座的成语故事


拼音tāo péi mò zuò

基本解释叨:谦词,受到(好处);陪:奉陪;末座:席中最后的座位。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。

出处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兴,筵末坐啐醴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叨陪末座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叨陪末座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历史出处
进本退末西汉 桓宽《盐铁论 本议》:“愿罢盐铁酒榷均输,所以进本退末,广利农业便也。”
本末倒置金 无名氏《绥德州新学记》:“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……然非知治之番,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。”
离本趣末汉 徐幹《中论 考伪》:“以此毒天下之民,莫不离本趣末,事以伪成。”
头上末下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19回:“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,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!”
末大必折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”
强弩之末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韩安国传》:“强弩之末,矢不能穿鲁缟。”
末路穷途《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》:“子胥曰:‘夫人赈穷途,少饭亦何嫌哉?”
天末凉风唐·杜甫《天末怀李白》诗:“凉风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?”
宾朋满座明 郭勋《雍熙乐府》第四卷:“醉仙楼听鹤鸣一派箫韶洞,宾朋满座,谈笑无穷。”
舍本逐末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上农》: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,不令则不可以守,不可以战。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,其产约则轻迁徙,轻迁徙则国家有患,皆有远志,无有居心。”
明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
唠唠叨叨宋 郑思肖《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》:“古人胸中高明,一见便了……未若后世唠唠叨叨,支支离离,弃本逐末,侈为乖谬。”
舍本问末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岂舍本而问末者耶?”
舍本求末《关尹子 一宇》:“殊不知舍源求流,无时得源。舍本求末,无时得本。”
末大不掉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得非诸侯之盛强,末大不掉之咎欤?”
高朋满座唐 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十旬休假,胜友如云;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。”
去末归本《后汉书·章帝本纪》:“比年阴阳不调,饥馑屡臻。深惟先帝忧人之本,……诚欲元元去末归本。”
末学肤受汉 张衡《东都赋》:“如客所谓末学肤受,贵耳而践目者也。”
末路之难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
肤末支离清 方苞《书柳文后》:“彼言涉于道,多肤末支离,而无所归宿。”
穷途末路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你如今是穷途末路,举目无依。”
末如之何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塞难》:“吾所以不能默者,冀夫可上可下者,可引致耳。其不移者,古人已末如之何也。”
本同末异晋 卢湛《赠刘琨书》:“盖本同末异,杨朱兴哀。”
貂蝉满座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下》:“武冠,一曰武弁大冠,诸武官冠之。侍中,中常侍加黄金珰,附蝉为文,貂尾为饰,谓之‘赵惠文冠’。”
秋毫之末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举而钧,而不足以举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
弃本逐末《汉书 食货志》:“弃本逐末,耕者不能半,奸邪不可禁,原起于钱。”
背本趋末东汉 班固《汉书 食货志上》:“时民近战国,皆背本趋末。”
末节细行宋·陆九渊《与曾宅之书》:“古之所谓小人儒者,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。”